此帐号已被封,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
文章于 2021年2月19日 被检测为删除。
查看原文
被微信屏蔽
其他

课堂的主体是老师还是学生

园地作者 一枚园地lll 2021-02-19

教育的真谛

天涯孤旅 | 文


最近看了这么一个材料:


1979年6月,中国曾派代表团去美国考察初级教育,回国后写了一份三万字的报告,要点是:


学生无论成绩优劣,无不趾高气扬、踌躇满志;


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大字不识一斗,加减法还在掰手指头,就整天奢谈发明创造,在他们手里,让地球掉个头好像易如反掌;


重音体美,轻数理化;


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,学生或挤眉弄眼,或谈天说地,或跷二郎腿,更有甚者如逛街一般,在教室里摇来晃去。


结论:美国的基础教育已经病入膏肓,再用20年,中国的科技和文化必将赶上并超过美国这个所谓的超级大国。


同一年,作为回访,美国也派考察团来中国,他们看了北京、上海、西安的几所学校,也写了一份报告:


小学生在上课时喜欢把手端在前面,除非老师发问举起右手,否则轻易不改变。幼儿园的学生则喜欢把胳膊放在身后,室外活动除外;


学生喜欢早起,7点前大街上见到最多的是学生,并且他们喜欢边走边吃早点;


学生的“家庭作业”,是学校作业在家庭的延续;


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学习最优秀的学生,他们在学期结束时会得到一张证书,其他人则没有。


结论:中国的学生是世界上最勤奋的,起得最早,睡得最晚。他们的学习成绩和任何国家同年级学生比较都是最好的。可以预测,再用20年时间,中国在科技文化方面,必将把美国远远甩在后面。


中美两国得出相同的结论。


25年以后,美国“病入膏肓”的教育制度培育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197位知识型亿万富翁,中国还没有一所学校培养出这样的人才。


对此事实,从教育理念和课堂教学作以下思考。



父母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,孩子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,有独立的人格,而不是父母的附属品。


我们首先得尊重孩子,和孩子平等相处。尊重孩子的天性与个性,特别是小的时候,更要按照孩子的天性去引导、培育。让孩子自由自在地快乐成长。让孩子多运动、多读书、多旅游,多做力所能及家务,多体验社会生活,特别是多带孩子参加一些慈善活动。


多运动能强身健体;多读书能滋养心灵;多旅游能开阔视野;多做家务,能让孩子体验父母的不易,并且能增强动手能力;多体验社会生活,能树立孩子正确看待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的世界观,增强社会责任感;多参加一些慈善活动,能培养孩子的同情心。而不是整天待在教室补课。


现代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,科技进步突飞猛进。每天海量的信息应接不暇。整个世界已经是一个“地球村”。


这样的大背景,对人才的需求必然会发生重大的变化。对人才的要求必然会更高。


过去我们对人才的认识,仅仅就是一个人接受了完整的教育,取得了相应的学历。可以胜任一份工作。而现代人才观认为:人才首先是“德、智、体、美、劳”全面发展的人,其次具备必备的基础知识、创新意识、创新能力,有不断接受新事物、终身学习的能力,还需具备团队合作能力、良好的沟通及与人交往能力等。


这样的人才能适应未来的社会,才符合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。现在的这些学生走上社会以后,他们现在所学的知识,特别是理工科的知识,可能很多知识已经过时了。这就必须要求他们有很强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不断学习的能力。否则,就要被社会淘汰。


当今的世界,已经进入了创新和信息时代。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早已不是你学历有多高和你掌握了多少知识。而是你的创新能力、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等。


拥有知识不是主要的,更重要的是获取知识的方法。所以我们就要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。能力从哪里来?来自于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过程,来自于孩子的独立思考,来自于孩子自由的心灵,来自于孩子的核心素养!


我们培养的人应该是人格健全的人,是思想独立的人,是富有爱心的人,是懂得与人合作与分享的人,是适应未来社会的人!



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战场,学校和教师就要认清形势,主动做出改变。改变落后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。


对教师而言,过去一直是吃透教材,写好教案,在课堂上按照自己的预设展开教学,完成教学任务。教师是课堂的绝对主角,一切由教师主导。至于学生学得怎么样,或者说课堂的实效性怎么样,教师关注、思考得不多。


而现在,教师必须更新观念,课堂是学生的学堂,课堂的主体是学生,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生,增强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必备素质。


因此,教师的教学就要围绕学生的学情展开,根据学生的实际制定育人目标,注重实效性。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化身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、引领者、陪伴者,成为学生身边的学习顾问。


放手学生、相信学生,把课堂还给学生。对于学生而言,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;变个人学习为合作学习;变死记硬背为质疑批判;变应试学习为终身发展学习;变知识吸收为能力提升等。


对于教材而言,过去就是教学的依据,教师讲授教材,学生学习教材。而现在,教学的根本是“课程标准”,教材只是学材的一种。


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课标的要求,进行必要的取舍、增补,可以借助互联网等手段,拓宽学习的渠道,尽可能增加学习的资源。只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,社会上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都可以利用。


教育是滋润心灵的事业,是静待花开的守望和潜移默化的养成。从来不会立竿见影也不能急功近利。


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,到处充斥着教育的功利。学校当然不能独善其身。应试教育独霸天下,分数至上,一切以考试分数论高低。任何先进的思想,任何改革、创新,如果不能很快提升学生的考试成绩,都是不会被认可的。


那么,分数的提高应该这样实现:课堂上,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思考。时刻关注学生,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。


也就是说,学情是教学展开的前提。教师讲解的时候,要多讲学习方法,少讲知识点。注重发散性、批判性思维的培养。学生掌握方法了,思维品质提升了,就会学了,也就学会了。


教师即使短暂离开学生,也不会对学生的学习造成多大影响。坚持下去,成绩自然就提高了。


再深层次一点说,教学是基于学生的终身发展,不囿于眼前书本上的知识。着眼点和关注点是学生基本素养和关键能力的养成,而不是一点一滴书本知识的得失。


不刻意追求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,也不在意短期内学生考试成绩的下滑。真正的教育教学不能急功近利,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、否定之否定的过程。



正如孔子所说:“夫子循循然善诱人,博我以文,约我以礼,欲罢不能。”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了,成绩的提高自然而然、水到渠成。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

十九世纪德国著名的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:“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,而在于善于激励、唤醒和鼓舞;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,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。”


回到开头那个中美访问团的调查结论,这样来反思:中国的教育专家高估了管制和纪律的作用,低估了自由和权利的价值;高估了整齐共性的作用,低估了个性张扬的价值;高估了知识训练的作用,低估了创造精神培育的意义。


真正学习好的标志是什么?


中国人认为懂得的东西越多越好,学到的东西越多越好;而西方人尊崇新知,即新的发现、创造或创新。把你的思维带到你从来没有去过的地方。


【作者简介】天涯孤旅:基督徒,追求  自由   公平  正义,个人公众号“心海漫步”。一枚园地耕耘者。


(本文编辑:呼斯楞豫锟)

本文图片来自网络,所诉观点与平台无关





关注一枚园地,分享时代心声,共筑心灵家园。
一枚园地lll       一枚园地ll      一枚新园地(防止失联,敬请同时关注)



点击阅读更多

机械司法造成的不公正判决 ——浅评惠安两起强奸幼女案
武汉名骂--格板妈
霜叶:黄河故道,水乡秋韵
方方:希望你能记住水上灯安然以待:应当取消家长群
舌尖与心尖上的武汉 (11)--菜品鱼鲜篇:鮰鱼
舌尖与心尖上的武汉 (10) --过早篇:热干面
舌尖与心尖上的武汉(9)--过早篇:糊汤粉
舌尖与心尖上的武汉(8)--过早篇:苕面窝

园地精彩回顾 (10) || 文革五记
园地精彩回顾(9)|| 妮娜:过早园地精彩回顾 ( 8 ) || 在美国,我们亲身遭遇了新冠




一枚园地III
我手写我心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